推展中心化學組負責協助國內外化學相關研究機構合作及學術交流,支援化學學門與科學推展中心SPEC,也會補助及辦理學術活動,統整學術訊息,進行研究能量統計。歡迎大家透過每年固定於4月、8月、12月推出的工作報告通訊,了解推展中心化學組的工作成果。

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之安全管理與教學創新

 

為促進關注化學實驗課程創新議題的教學人員交流成長,本次會議的演講除了分享講師們在授課時的經驗及教學小撇步之外,也加入了近年大家越來越重視的實驗室安全相關主題,在4月3日的花蓮震災之後,相信大家更想相互取經。歡迎踴躍報名,讓我們多一點連結、互相分享、一起耕耘,在化學實驗教學的路上攜手前行!

 

活動日期|2024-08-22(四)09:40 ~ 15:10          

適合對象|化學相關科系教、職                             

活動地點|東海大學化學系 CH012 演講廳            

報名日期|2024-08-15(四)截止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化學系、社團法人中國化學會

輔仁大學 化學系

許哲生專案助理教授

學士畢業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醫藥化學系(2005-2009)。之後前往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於洪伯誠老師實驗室進行碩士班研究,主要研究不對稱催化反應方法學開發及應用在天然物全合成(2009-2011)。取得碩士學位後則轉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就讀博士學位,在方俊民老師實驗室進行研究天然物全合成研究(2011-2015)。 取得博士學位後,執行一年義務役兵役服務。之後在中央研究院化學所陳榮傑研究員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2016-2017)。接著短暫於工研院生醫所擔任研究員(2018)。之後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有機合成研究所,於Prof. Maulide 研究團隊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為新型方法學開發針對胺基官能基引入(2018-2019)。接著轉往到美國普渡大學化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於Prof. Ghosh 研究團隊,主要研究為天然物全合成研究(2020-2021)。之後回到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翁啟惠特聘研究員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21-2022)。目前在天主教輔仁大學化學系擔任專案助理教授(2022-now)。主要研究領域為新穎有機合成方法學開發及應用在複雜分子之合成。最近實驗室研究發現新穎碘催化系統,以高價碘試劑將 I- 轉 I+ ,其過程涉及到原子極性轉換,將此系統應用在amide bond formation. 此研究成果已發表在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化學系 

江威逸助理教授

江威逸助理教授於2017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和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的雙博士學位。博士班期間在增原宏教授和Johan Hofkens教授指導下,從事奈米粒子在飛秒脈衝雷射光鉗下的動態研究,以及二維材料上金屬沈積方法的開發。
2019至2022年間在Rice University的Stephan Link教授團隊裡從事博士後研究。利用飛秒瞬態吸收光譜,系統性地研究激發波長對熱電子產生和消散的關係以及在不同大小型狀的金奈米粒子下的影響,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江威逸博士於2022年8月加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成立雷射光學實驗室延續雷射光鉗的研究和架設單粒子的超快光譜系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化學系

荊偉民助理教授

小弟於2011年在洪政雄老師的指導下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其研究主題為探討碳氮異位紫質鐵金屬錯合物的配位化學,一氧化氮化學,亞硝酸還原反應等相關研究。2013-2014年獲中央研究院博後研究員補助繼續於洪老師實驗室延續博士班研究。於2015年獲國科會千里馬補助至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化學系Larry Que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其研究重點為高水氧溫度敏感的高價鐵氧金屬錯合物之合成、鑑定與活性探討。在擔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助理教授前,還經歷師大貴重儀器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中研院化學所王朝諺老師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化學系Larry Que博士後研究員again。 

小弟目前的研究興趣與主軸是利用四氮雜環十四烷在合成上的優勢,以模擬,調控並探討生物體中鐵金屬活性中心與過氧化物,超氧化物,一氧化氮等小分子的反應機制,反應中間體鑑定及反應活性測試研究。同時嘗試開發量測熱不穩反應中間體之中心金屬鐵配位環境方法。除此之外,研究領域亦跨足EPR在環境與生物體之應用。  

國立中央大學 化學系

李韋宗副教授

李韋宗博士於2011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師從Jan-Uwe Rohde教授,專注於高價態銥和銠金屬錯合物的研究。博士畢業後,他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Jeremy Smith教授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主要研究水氧化和高價態鐵氮金屬錯合物的反應性。從2014年開始,在美國芝加哥羅耀拉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並於2020年晉升為副教授。2023年,加入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擔任副教授。李韋宗博士的研究領域涵蓋新穎配位子和晚期過渡金屬錯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小分子活化、催化反應和生物無機化學中的基礎研究,並特別注重這些錯合物的結構和反應性,以揭示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的潛力和機理。 

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系 

賴思學助理教授 

賴思學助理教授是一位實驗物理化學家和分析化學家。他於2005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師從陳益佳教授,隨後於2007年以雷射拉曼光譜方面的成果取得碩士學位。2009年,他在鄭博元教授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學習用超快雷射進行化學動力學研究。2010年起,他加入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跟隨陳仲瑄院士從事新型質譜技術的開發,並於2017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的博士學位。之後,賴博士獲選了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的延聘博士後研究學者。2018年,他前往位於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原子能與替代能源署進行博士後研究,與Christophe Masselon研究員一起斜槓奈機電偵測器質譜術的研發與應用。2020年,他又赴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師從Albert Heck教授將前沿質譜技術應用在生醫相關領域。2022年,他回到臺灣並開始在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服務。同年他也在競爭中獲得國科會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之新秀學者。目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主要專注在生物大分子質譜技術的開發,像是表徵蛋白寡聚體,抗體抗原(或抗體藥物)複合體,病毒載體以及類病毒顆粒,相關的核心技術包括原生質譜和基於單粒子質譜術的電荷感測質譜、自上而下碎裂法等等,期以先進科學技術平台推進疫苗學和免疫學在藥理上的應用。 

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系 

劉詠熙助理教授

Vincent Wing-hei Lau (劉詠熙) received his Ph.D. in 2011 from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and then joined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2012. He was appointed as a research professor in Dongguk University in 2017, and transferred to Korea University in 2020. In 2022, he joined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t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where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harge transport in molecular materials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analytical and separative tools, and as devices for energy storage & capture.

國立中央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黃柏榮助理教授

黃柏榮助理教授於2017年自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博士班時期主要結合高分子-半導體製程-生醫領域研究三維生物水凝膠模擬癌症並且開發光學生物晶片檢測癌症相關蛋白質-蛋白質和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研究成果發表於Soft Robotic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及ACS Sensors等期刊,博士班期間也接觸到環境議題-全氟化合物汙染水質問題,進一步將水凝膠材料應用於水環境處理,也開啟環境材料的開發及應用領域。2018年回國後於國立中山大學環工所任職,自2023年2月加入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延續在德州農工大學及中山環工所所學習到的經驗及知識,目前研究主題結合材料開發並且以環境議題為主要應用,開發具多孔特性的金屬/共價有機框架 (Metal/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MOF/COF)吸附劑/光觸媒應用於染劑吸附及二氧化碳轉化、功能性水凝膠吸附劑為仿生物酵素觸媒淨化水質、拉曼環境微感測器開發、廢棄物解構及資源化應用,代表文章刊登於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Green Chemistr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等期刊。 

國立中央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王孝方助理教授

王孝方助理教授於2016年在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何榮銘教授。博士期間主要研究領域為掌性共聚物與其自組裝行為。2016至2019年間,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隨後於2019至2023年間前往日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研究所陣內浩司研究室擔任助理教授一職,研究題目為臨場觀測高分子奈米微結構動態行為。王孝方博士於2023年7月加入大學母校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一職。目前研究主題為環境因子(溫度、應力與溶劑)對於高分子與高分子複合材料奈米結構之動態行為研究、軟質材料的電子輻射損傷評估與四維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建立。代表文章刊登於 MacromoleculesPNA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

中央研究院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羅佩凌助研究員

羅佩凌助研究員於2014年自國立清華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指導老師為施宙聰教授。博士期間主要研究題目為氦原子光譜之精密量測。2015至2017年間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機構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主要研究課題為雙光梳光譜技術開發以及其相關應用。2017至2018年間至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從事克里奇中間體之高解析光譜與動力學的研究。羅佩凌博士於2018年8月加入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研究員,成立寬頻雷射與應用光譜實驗室並致力於實現光電與物理化學等跨領域之研究。目前其研究主要為發展新穎之中紅外光頻梳雷射並利用時間分辨雙光梳光譜技術來測量關鍵大氣自由基分子的高解析光譜並進一步研究這些自由基分子的化學反應動力學與其在大氣科學上的重要性。於2022年8月,羅博士因其發展雷射光譜技術以及將這些技術應用於自由基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之研究成果而榮獲第36屆國際自由基研討會所頒發之Broida Prize,此獎項為紀念Herbert P. Broida在自由基研究之貢獻,於每屆國際自由基研討會授予在自由基領域有傑出研究成就之年輕學者。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崔宏瑋副教授

崔宏瑋副教授出生於臺北,2005年於國立臺灣大學取得化學工程學士學位,2007年在國立臺灣大學完成化工碩士學位,碩士期間在陳立仁教授指導下進行研究。他於2013年在美國普渡大學取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在Nien-Hwa Linda Wang教授和Elias I. Franses教授的共同指導下,專注於探討多醣類吸附劑的手性識別機制。2015年春季,他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擔任助理教授,並於2020年升為副教授。2024年2月起,他開始在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擔任副教授。崔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層析程序中的分子識別機制,採用了實驗和理論結合的方法以建構層析滯留過程中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模型。透過深入了解滯留和吸附機制,對分析級與製備級分離程序進行方法開發與製程優化。崔博士的研究興趣包含了層析程序、掌性分離、模擬移動床、液固界面吸附、膠體科學。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歐德理副教授

Leigh Aldous(歐德理)副教授是一位專精於電化學的專家,擅長利用熱電池將廢熱轉換為電能,並且在電化學分析、酵素、生質能加工和離子液體方面有深入研究。他於2007年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化學與化學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隨後,他在同一大學進行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之後又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進行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2011年,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Sydney)開始了他的獨立學術生涯。2017年,Dr. Aldous回到英國,加入重新開放的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化學系。2024年8月,將在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開始新的教職。Leigh(也稱為「阿理」)希望成為一位傳統的學者,從事研究、教學和行政工作的結合。在教學方面,他教授過許多不同的課程,樂於傳授綠色與永續化學,並通過電影來教授科學。曾在英國和澳洲工作過的他,渴望將他的國際專業知識帶到臺灣。在研究方面,自2006年以來,他發表了130多篇文章,2項專利,引用次數超過6000次,並因電化學領域的傑出成就獲得了Alan Bond Medal獎。Dr. Aldous非常希望與他人合作,尤其是從事高表面積或新型電極、高溶解度氧化還原偶對,以及涉及顯著熵變(如配位變化、溶劑化變化或相變化)的任何電子轉移系統的研究人員。

歡迎感興趣的研究人員能聯繫,共同探索合作機會!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杜育銘助理教授

杜育銘助理教授專注於探討一維奈米孔洞和離子通道的特性,並開發二維多孔有機薄膜以應用於分離材料和永續能源儲存。他於2021年自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化學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Profs. Manish Kumar 和 Benny D. Freeman。2022至2024年間,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系的Prof. Michael S. Strano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杜博士致力於開發可永續、仿生、節能的二維多孔材料和有機高分子薄膜,應用範圍包括淨水處理、海水淡化、高透氣材料、不透水屏障、離子回收和稀土金屬元素分離等。如代表作發表於Nature Materials (2020),探討膜通道蛋白與嵌段共聚物自組裝成高通量和選擇性薄膜,保留生物特性並融入有機材料設計,提高性能並探索商業化潛力。此外,杜博士開發在無水環境下保留膜通道蛋白結構的技術,可阻止生物和化學危害物質進入人體,用於液態水和水蒸氣的分離,成果已發表於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4)。

杜博士亦探討奈米通道的流體現象,研究奈米碳管在一維極端物理限制下的流體填充、熱力學相變化和環境振動耦合效應。並利用電子顯微鏡、拉曼光譜和螢光光譜分析二維薄膜的組成結構和奈米通道機理,其研究成果已被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期刊接受。未來,他的研究將應用於開發高解析度感測器、二維有機聚合物材料和前瞻性之薄膜分離技術。

國立中山大學 化學系

張均然助理教授

張均然助理教授2016年於繆謙教授的指導下在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帶有七邊形之彎曲多環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之後繼續在繆謙教授的實驗室從事研究助理工作,成功合成一個扶手椅碳奈米帶和第一個手性碳奈米帶。其後在2018年獲得裘槎獎學金並加入日本名古屋大學伊丹健一郎教授團隊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成功合成和分離出第一個鋸齒形碳奈米帶。2020年,他回到香港並在香港浸會大學跟隨梁湛輝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2023年加入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多環芳香族化合物、新型π共軛化合物及有機合成。

國立嘉義大學 應用化學系 和 高雄醫學大學 醫藥暨應用化學系

蘇  明  德  教  授

 

(文章內容版權為蘇明德教授所有,如需引用請聯繫midesu@mail.ncyu.edu.tw)

「氟」(F)位於化學週期表中〝鹵素族〞(Halogen family) 之首,這一族的元素還包括〝氯〞(Cl)、〝溴〞(Br)、〝碘〞(I)、〝砈〞(At)。「氟」在〝鹵素族〞元素中原子半徑最小,質量最輕,反應活性卻最大。
 
「氟」的英文名字是Fluorine,取自拉丁文Fluere,原意是〝流動〞。之所以取這樣一個名字,大概是因為「氟」起初是做為一種〝助熔劑〞(Flux)使用。什麼是〝助熔劑〞呢?〝助熔劑〞是一種加到很多化合物和礦物裏以降低其熔點,使其更易於進行化學處理的一類物質。其實,人們早就知道含「氟」的化合物的存在。在15世紀時,古人在冶煉金屬的時候就已經發現,把某種礦物加入熔爐中可以加快熔煉的過程,並使熔渣與生成的金屬分離得更完全。當時便稱這種礦石為〝助熔的晶石〞(即先前提到的〝助熔劑〞),這種礦物在中國稱為〝螢石〞(又叫〝氟石)。
 
但由於當時人們對「氟」的這種活性很高且帶有毒性的元素並不了解,因此化學家們為了分離出純元素的「氟」吃了不少苦頭。在差不多半個世紀裏,先後有十幾位化學家為了製取「氟」而中毒,有些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正是由於「氟」有驚人的活潑性,因此在自然界中總是和各式各樣的金屬結合,單身的「氟」是不存在的。要使「氟」和「氟」的伴侶分開,只有使用特別強烈的手段(如:電解法)才有可能。這也正是人們早就知道「氟」的存在,卻遲遲不見「氟」之廬山真面目的原因。 
Edited by Maria Perla Colombini, Ilaria Degano, Austin Nevin.
Springer, 2022  
藝術作品的複製和再現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拜現代科技之賜,博物館、藝廊和拍賣公司對藝術品真偽的判別或是將畫作歸屬於特定藝術家,都非常倚重科學技術。事實上,在當今商業藝術界,贋品的存在是很普遍的,檢測噟品除了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將一幅畫歸屬於某位藝術家或推翻原有的歸屬,都對藝術的歷史文化脈絡做出貢獻。這本書引導讀者首先了解在藝術品鑑定中的方法和相關科學研究,特別是分析化學的概述。介紹畫作中各種類型的材料,理解材料的化學性質有助於解釋從影像和分析中獲得的數據。有了這些資訊,就可以評估在特定時期藝術家使用特定材料的可能性。書中有極大篇幅介紹使用儀器方法對畫作進行材料特性的描述,以及該領域重要的更新技術,並有應用範例和詳盡的參考文獻。另外,介紹同位素分析用於鑑定,揭示了碳定年和使用鉛同位素比進行顏料來源或定年鑑定的潛力。如果您是藝術品收藏家,或是躍躍欲試的愛好者,本書最後以案例研究和藝術法律的討論,提供購買作品的建議,以及藝術收藏家和保存者如何最安全地進入市場。

電子報固定在每年的暑假期間向大家介紹臺灣化學相關領域的新進人員,誠摯歡迎從世界各國歷經學術研究訓練後返臺貢獻所長的科研生力軍,也因為各位的加入,臺灣基礎化學領域的教學知識將更有跨地域、跨領域協作的國際能量,同時有學界的前輩們傳承各方面的寶貴經驗,將能共同推動臺灣尖端科研的進步和應用。歡迎大家透過電子報的介紹,可以直接跟新人們聯絡,共同合作研究項目!另外也再次宣傳這個月由中國化學會與東海大學化學系共同舉辦的「全國化學實驗教學交流會」,教學前輩與新血可以透過這個機會互相交流,尤其今年歷經震災之後,也有關於實驗室中的藥品貯存與消防程序的經驗分享,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我們歡迎所有相關化學科系的師生,都能透過化學圖書電子報獲得化學新知和研究新發現。同時再次和大家宣傳,當您埋首研究時遇到無法開啟的電子期刊或是找不到早期紙本文獻,別忘記「化學中心總圖書室」始終支持您,可以提供「零距離、免付費」的館際合作服務,化學領域的電子期刊、電子書,以及紙本文獻通通都有!提出申請,化學中心總圖書室會於正常上班時間4小時內回覆(週一~五,09:00-17:00),請多加利用!!

也請各位能花幾分鐘的時間填寫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您的批評與指教才能使我們不斷改善服務方向和品質,再次謝謝大家。


國科會自然處《圖書服務計畫》化學中心總圖書室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