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反應性:
被壓扁的矽烷,更酸更鹼
從C-H到C-OH:
異相催化反應:
小心你的玻璃瓶變催化劑
從C-H到C-OH:
國立中正大學 化學暨生物化學系
李珮甄助理教授
 

李珮甄助理教授於2019年國立清華大學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博士班指導教授是林俊成教授,研究領域為醣體探針的設計、合成,並於凝集素上進行修飾,用於研究蛋白間交互作用。於2019年前往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化學系,並於2020年到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在呂桐睿教授(Dr. Todd L. Lowary)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著重於有機醣化學合成,結合蛋白質生成醣體複合物,用於開發抗原性醣體複合性疫苗。

李珮甄博士的代表著作為設計一個具備多功能性的醣體小分子探針,以製備凝集素蛋白探針,而後用以探討細胞上醣蛋白交互作用之研究。此成果發表於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s 2020, 21, 2, 815–824)。

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系

李彥君助理教授

 

李彥君助理教授,在碩士期間於國立清華大學Isobe教授實驗室,進行瑞樂沙分子的合成研究。2011年開始於國衛院謝興邦老師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執行小分子藥物開發。之後前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加入Waldmann教授和Kumar博士實驗室,以金催化反應做為關鍵步驟合成生物活性分子。於2018年完成博士學業後,取得DFG博士後獎學金,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ntelute教授實驗室,進行胜肽相關之博士後研究。在2021年加入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李彥君博士的研究興趣包含,開發過渡金屬錯合物及催化反應、探索生物共軛化學方法及合成小分子、胜肽、蛋白質。其代表著作為透過調控金催化劑配體,合成具結構多樣性的生物活性分子,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 Commun., 2017, 8, 14043)

國立清華大學 化學系

吳典霖助理教授

 

吳典霖助理教授於2015年國立清華大學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師從劉瑞雄教授,研習有機半導體材料的設計、合成與鑑定。而後分別於電子所邱博文教授與化學系鄭建鴻教授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硼摻雜型石墨烯與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之應用。2019年獲得科技部補助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Timothy Swager教授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方向著重於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與新型雜環分子之設計。

吳典霖博士的代表著作為設計了一系列具備熱活化延遲螢光雙硼有機芳香分子,用以製備極高效率之第三代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此成果發表於自然光電( Nat. Photon., 2018 , 12, 235–240)。

國立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林育正助理教授

 

林育正助理教授專長領域包括:碳捕捉技術、程序系統工程、及熱力學模型。2016年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得博士學位,期間開發出新穎二氧化碳再生製程並在美國能源部贊助之試驗工廠成功測試,相較於傳統製程大量減低碳捕捉所需能耗。該製程取得美國專利,目前正朝向大規模商用化之發展。林博士取得博士學位後,於日本三菱重工擔任製程開發工程師,成功共同開發出新一代商用碳捕捉製程及新溶劑。結合學術界及工業界之經驗,林博士期待回國後帶來更多創新研究及產學合作機會,持續對低碳排綠色發電以及邁向淨零碳排目標持續作出影響及貢獻。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系 

Jeffrey M. Farrell 助理教授

 

Dr. Jeffrey M. Farrell was born and raised in Nova Scotia, on Canada’s east coast. After an undergraduate introduction to chemistry research in the laboratory of Professor Robert Singer at Saint Mary’s University, he earned his PhD in Inorganic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Toronto, under supervisor Professor Douglas Stephan, he studied small-molecule activation and hydrogenation catalysis using metal-free borenium ion “frustrated Lewis Pairs.” Following this, Dr. Farrell accepted an Alexander von Humboldt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to undertake research in Germany in the group of Professor Frank Würthner. In this group he researched new syntheses of novel π-conjugated molecular structures for use in optical and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such as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The Farrell group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ill pursue new synthetic pathways to organic π-conjugated structures bearing unique inclusions of main-group elements and non-hexagonal rings. These will be targeted for use in optical and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in metallomimetic catalysis.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系

姜昌明助理教授

 

姜昌明助理教授於2015年從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化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利用極紫外光瞬態吸收光譜研究過渡金屬氧化物中的超快電子動態學。20152018年間於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內容為開發三元金屬氧化物作為人工光合作用的光電極。20182021年間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系進行博士後研究,這段期間的研究主題為過渡金屬氮化物薄膜的製備,以及這些新穎半導體材料中缺陷與電荷傳輸、光電性質之間的關聯。姜昌明博士在臺灣大學化學系的研究方向將著重於金屬氧化物/氮化物薄膜之中的光致超快動態現象。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系

鄭修偉助理教授

 

鄭修偉助理教授於2017年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完成博士學程,由魯爾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著重於分析奈米級限制空間內之電化學行為及材料表面交互作用力探討。完成博士學位後於當年十月前往維也納科技大學任職大學助研究員(類助理教授),期間致力於表面力學儀之光學系統開發與設計整合,並成功將儀器應用擴展至生物單分子作用力領域以及同步輻射研究。

鄭修偉博士之代表作為利用自行開發之表面力學儀解析鋰電池電極表面之固液介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並將成果發表於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林立強副教授

 

林立強副教授於2014年取得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化工博士學位,同年於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材料系進行博士後研究,2015年開始於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擔任助理教授,2016年轉至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擔任助理教授至2021年七月。

林立強博士的專長在於計算化學,利用計算來協助尋找最佳奈米孔洞材料,藉由結合分子模擬、量子力學和機器學習快速並準確的篩選大量材料(例如金屬有機骨架和沸石)於能源相關應用(例如氣體分離與儲存、海水脫鹽與生質酒精萃取),並取得對孔洞材料分子尺度等級上的瞭解。迄今,林立強博士已發表約80篇學術論文於許多期刊上,例如 Nat. Mater.Nat. Chem.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Phys. Rev. Lett.

延燒了兩個月的新冠疫情終於迎來了降級的好消息,搭配從東京奧運傳來的捷報,真是近期最振奮人心的事啊!在熱浪襲臺的夏天,臺灣的化學界也迎來了熱騰騰的新血,化學圖書電子報將會連續幾期介紹各校新進人員,希望大家多多照顧,協助他們在臺灣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研究,如果大家有適合的合作題目,記得跟新人們聯絡喔 !
 
最後,如果對於期刊、電子書等學術資料有任何需求,歡迎點選我們的館際合作服務表單,化學中心總圖書室依舊竭誠為大家服務。

提出申請,化學中心總圖書室會於正常上班時間4小時內回覆(週一~五,09:00-17:00),請多加利用!!


https://lib.ch.ntu.edu.tw/


取消訂閱 | 管理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