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為什麼是不對稱有機催化劑?

金屬奈米催化劑

可以擠一擠或拉一拉,

催化效果更佳!

世界最大的鋰鹽礦場:
海洋
Mechanisorption:
用機械鍵來捕捉分子

Copper Centers in the Cryo-EM Structure of Particulate Methane Monooxygenase Reveal the Catalytic Machinery of Methane Oxidation

W.-H. Chang , H.-H. Lin , I-K. Tsai , S.-H. Huang ,

S.-C. Chung , I-P. Tu , S. S.-F. Yu , S. I. Ch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143, 26, 9922–9932

中央研究院 化學研究所 陳長謙院士

中央研究院 化學研究所 俞聖法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 化學研究所 章為皓副研究員

用氧氣將甲烷選擇性氧化為甲醇是基準化學反應之一,由於甲烷的碳氫鍵的鍵能極高,該反應在一般環境條件下難以進行。近年來,人類普遍認識到甲烷也是一種會導致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了解甲烷如何轉化為甲醇的化學反應變成顯學。在大自然中,嗜甲烷細菌中的顆粒狀甲烷單加氧酶 (pMMO) 能夠在一般環境條件下選擇性且有效地將甲烷轉化為甲醇。這個神奇的酶成了理解這個化學反應的典範,並提供了線索使我們可以藉以開發仿生催化劑。

pMMO 酶是一個非常難搞的膜蛋白─它是一個具有三個次單元體(PmoB、PmoA 和 PmoC),共有十三個銅輔因子,分佈在不同次單元體上的不同位點。 那麼,催化中心的銅輔因子到底落於何方? 中研院化學所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的革新技術,獲得了pMMO功能狀態2.5埃的解析度的電子雲圖,超越了之前X射線結晶學的解析度。由於冷凍電鏡電子雲圖中銅的信號極其微弱,該團隊開發了定量靜電勢分析法找到了包含催化中心的八個銅輔因子。清楚判斷了屬於PmoB一個位點上雙銅的爭議,並找到了X射線結晶學所遺失的催化中心。 該研究揭示了 pMMO 機器進行催化周轉一圈所需的最小銅輔因子集合,和由這種酶介導的甲烷氧化的催化機制,為開發能在一般環境條件下將甲烷有效轉化為甲醇的工業催化劑鋪了平路。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誌 (JACS 143(26), 9922-9932 (2021))。該研究由中研院陳長謙院士、中研院化學所章為皓副研究員和俞聖法研究員實驗室跨領域研究團隊齊心協力完成。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中研院主題計畫 (AS-TP-108-ML07)。

Photocatalytic Cellulose Reforming for H2 and Formate Production by Using Graphene Oxide-Dot Catalysts

Van-Can Nguyen, Dipak B. Nimbalkar, Le D. Nam, Yuh-Lang Lee, and Hsisheng Teng

ACS Catalysis 2021, 11, 4955−4967

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工程系 鄧熙聖教授

將生物質光催化轉化為 H2,可與光合作用相結合,構成了可持續的碳循環,可產生清潔的太陽能燃料。然而,此製H2 的光催化重組機制仍然是個謎。本研究首次闡明了生物質主要成分的纖維素光催化重組的詳細機制。石墨烯基催化劑在重組過程中的優異性能證明了石墨烯特性在電荷轉移方面的優越性。本研究獲得以下結果,在此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 LC-MS GC-MS 定量分析顯示,纖維素在鹼性環境中的重組是由D-葡萄糖單元的逐一剝離開始的,這些單元進一步降解為更小的分子(圖 1)。定量分析後的元素平衡驗證了提出的整個重組反應機制。含碳最終產品是甲酸根 (HCOO-),而不是預期的 HCO3- ( CO2)(2) H-同位素分析顯示,氣態H2 的產出完全來自水的光催化還原。此重組反應在 6 天內穩定地產生 H2 6 天內 H2 產率達到完全纖維素重組產率的35%               

我們研究中提供的詳細機制將使研究人員能夠設計生物質重組策略,不僅實現可持續的碳循環以生產氫能,而且還可以從生物質中生產有價值的化合物。

Magnetic Graphene Oxide-Based Affinity Surface-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Screening of Aflatoxin B1 from Complex Samples

Yu-Ting Lai , Karthikeyan Kandasamy , Yu-Chie Che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1, 93, 19, 7310–7316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應用化學系 陳月枝教授

氧化石墨烯(GO)具有很多特別的物理化學特性因此已被應用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當中。具有磁性的GO可發展為對特定目標物的磁性濃縮探針,利用磁性的特性可以在短時間內分離特定目標物,縮短分析時間。一般賦予GO磁性的方法是將GO和磁性奈米粒子如氧化鐵奈米粒子結合形成磁性共聚物,在此論文中我們則是簡單地將GO與鐵、鈷、或鎳等磁性金屬離子混合,當GO鍵結上高密度的磁性金屬離子,GO就可變成具有明顯且可操控之磁性。而GO上還保有部份石墨結構,因此我們也把具磁性的GO發展成可對在食品如花生中常見的致癌物,即具芳香環的黃麴毒素B1(AFB1)具有選擇濃縮的探針。基於探針具磁性的特性,可以快速的將微量AFB1從複雜檢體中濃縮出來,而偵測方法則是利用表面輔助雷射脫附游離質譜法(SALDI-MS)。我們所製作的GO也具有輔助樣品在SALDI-MS的基材,並且GO所產生的背景值相較於傳統基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法質譜低很多,因此也很適合用來輔助分析如AFB1之類的小分子,可以達到不錯的靈敏度。也就是當微量AFB1被磁性GO抓取後,可直接進樣進行利用SALDI-MS分析,不需再添加額外基質。在本論文的研究裡面我們證明了GO可很容易地獲得磁性,並且此磁性探針對AFB1 具有選擇性,並結合了SALDI-MS分析,發展了一可快速濃縮確認複雜檢體中微量AFB1的分析方法。

Imaging of Cancer Cells and Dictated Cytotoxicity Using Aptamer-Guided 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HCR)-Generated G-Quadruplex Chains

Amily Fang-Ju Jou,Yi-Te Chou,Prof. Itamar Willner,Prof. Ja-an Annie Ho,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60(40), 21673-21678

國立台灣大學 生化科技學系 何佳安教授

DNA奈米技術的強大功能性被視為具有開發癌症治療診斷的潛力。臺大生化科技系/化學系合聘教授何佳安及其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博班學生周芳如(現任中原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周易德(現任臺大生技系博士後副研究員),與以色列國家科學院院士─耶路撒冷大學化學系Itamar Willner教授的跨國合作,利用癌細胞表面特有之表面核仁蛋白(nucleolin),發展了表面核仁蛋白引導、核酸分子執行之自主式雜交鏈反應策略(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HCR)。該策略誘發G-四鏈體奈米線的形成,並可於該聚合結構中嵌入了光敏劑Zn(II)PPIX,而當加載Zn(II)PPIX的奈米線產物完全包覆癌細胞,可導致癌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從而促進裝載的藥物有效地滲透入癌細胞中。此時啟動光動力療法可進而有效且專一性地撲殺癌細胞。該研究首次嘗試在癌細胞表面進行定向雜交鏈反應,並進行癌症治療與診斷。這個研究實現了可以同步對癌細胞成像做診斷,並有效進行治療的目標。特別是,這種獨特的寡核苷酸誘導的治療診斷方式可以為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帶來新的機會與希望的曙光。

當國際疫情持續發酵,大多數的國際會議都因此停辦或延期,為了讓化學研究的交流持續運轉,出版社跟期刊規劃了多場1-2小時的小型線上研討會,其中有一些是不用註冊費,而且有錄影存擋,因為這些演講者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錯過他們的演講是一件可惜的事,所以《化學圖書服務計畫》電子報從本期開始將會把這些小型研討會的演講檔案以及一些實驗教學相關的連結介紹給大家,希望各位老師可以把資訊分享給同學們,讓大家在無法參與國際會議的情況下,還是有接觸國際研究的機會。當然如果對於電子期刊、電子書、紙本文獻等學術資料有任何需求,歡迎點選我們的館際合作服務表單並填寫送出,化學中心總圖書室也會持續為大家提供「零距離」的館際合作服務喔!

提出申請,化學中心總圖書室會於正常上班時間4小時內回覆(週一~五,09:00-17:00),請多加利用!!


https://lib.ch.ntu.edu.tw/


取消訂閱 | 管理訂閱